一、概述
肠套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小儿急腹症之一。最多发生在1岁以内,4~10个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但也有2、3岁或更高年龄发病者。肥胖儿多见。一年四季均可见到本症,冬春季发病率最高。本症发病可能与饮食习惯改变、食物刺激、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肠痉挛和病毒感染有关,也有继发于回盲部游动、淋巴结肿大、肠道肿瘤或美克尔憩室等器质性病变者。此外,过敏性紫癜引起的肠套叠也并非少见。
肠套叠分为回结型、回盲型、回回结型(复套)、小肠型、结肠型和多发型,其中回结型和回盲型占75%以上。
二、 临床表现
(一) 腹痛是小儿肠套叠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婴幼儿不能自述,常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哭闹。10~20分钟发作一次,发作间歇期患儿安静,甚至可以入睡。也有些患儿不出现哭闹,而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面色苍白、躁动及不适表情。
(二)呕吐在婴幼儿相当常见,早期呕吐为胃内容物,为肠系膜受到刺激引起的神经反射性呕吐。随病情进展,可呕吐胆汁样物,晚期甚至吐出粪便样物,为完全性肠梗阻所致。
(三)血便也较为多见,一般出现在发病数小时后。由于肠套叠引起肠管血运障碍,即相当于绞窄性肠梗阻,为血便发生的原因。大多为果酱样便,个别出血量大,可排出红色血便。偶有间断发作的肠套叠或套叠较为松弛,发病很长时间不出现血便。发病数小时,患儿尚未排便时,可通过直肠肛门指诊尽早了解大便性状。
(四) 在大多数患儿可触及肠套叠形成的腹部肿块,一般沿结肠框走行,可在各个位置,但最多位于右上腹,而右下腹触诊有空虚感。极个别严重患儿,肠管可自肛门套叠而出,需与直肠脱垂鉴别。发病早期由于呕吐可导致腹部肠管充气减少,腹部平坦。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腹胀,腹胀严重时可使横膈抬高,影响呼吸。如果出现了腹壁发红、腹部压痛、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则提示可能发生了肠坏死。
(五)发病早期患儿一般情况尚好,随病程延长,患儿病情逐渐加重,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脱水等征象,还可伴有脉搏细数、体温升高等,甚至发展为休克与全身衰竭。
三、诊断要点
(一) 好发于2岁以内的健康婴幼儿,以4~10个月最为多见。
(二)突然发病,阵发性、规律性哭闹,间歇期如正常儿。
(三)呕吐胃内食物及肠内容物。
(四)发病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便或血便。
(五) 常可触及沿结肠框部位走行的腊肠样包块,最多见于右上腹,伴有压痛。右下腹空虚感。
(六) 肛门指诊有血或果酱样便。
(七)放射科检查 3.7.1 腹立位平片 早期肠管充气减少,晚期肠梗阻征象。 3.7.2 空气灌肠或钡灌肠 空气、钡剂于套叠部位受阻,杯型及软组织包块影。
(八) 超声波检查 环靶征、假肾征等。
(九) 本症应与细菌性痢疾、急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紫癜、直肠脱垂、蛔虫性肠梗阻、肠息肉等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