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蛔虫性肠梗阻是多发于儿童期的一种肠梗阻,小儿发病率高于成人。本症60~70年代极为常见,有作者统计约占小儿肠梗阻的3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包括蛔虫性肠梗阻在内的蛔虫引起的外科并发症也在逐年减少。
(二)病因和病理
① 病因 引起蛔虫性肠梗阻最常见的两种病理状态是蛔虫团阻塞肠腔和肠扭转。蛔虫多寄生于空肠和回肠,正常情况下蛔虫在肠腔内处于安静状态,不会聚集成团。当宿主机体内环境变化和肠功能紊乱,如发热及各种刺激引起肠蠕动加剧时,蛔虫即可聚集成团而阻塞肠腔。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是在趋虫治疗后,由于驱虫方法不当或药物剂量不足,反而造成蛔虫骚动、聚集扭结,加上肠管痉挛,而形成肠梗阻。蛔虫团阻塞的部位以回肠末端最为多见,但可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分。蛔虫性肠梗阻多为不全性梗阻,可自行缓解。但如果被阻塞的肠管长时间、严重痉挛,亦可导致肠管血运障碍,进而发生肠坏死、穿孔。引起肠梗阻的蛔虫数目多寡不一,有时几条蛔虫扭结起来,加上严重的肠痉挛,就可能发生肠梗阻。多者肠腔内可有数百条、甚至千余条蛔虫。
② 几种特殊的病理状态 ①充满蛔虫的肠段重量增加并悬系在肠系膜上,当近端肠管发生强烈蠕动或有突然的体位变化时,便可使这段肠管发生扭转。肠扭转后,除肠梗阻成为完全性、系膜血管也迅速被闭塞,很快导致肠管发生坏死,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因此,蛔虫团引起的肠扭转要比蛔虫团阻塞肠腔严重的多。②有一些非绞窄性肠梗阻也可以发生肠壁穿孔,多条蛔虫经此进入腹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最常见的穿孔部位是在盲肠靠近阑尾根部。③临床上还可见到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即所谓“蛔虫毒素反应”,可以引起中毒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抢救不及时可迅速导致患儿死亡。特别是手术解除扬梗阻之后,更易发生机体对蛔虫毒素的吸收,而产生严重反应,应予以足够重视。④蛔虫或毒素刺激引起的肠痉挛还可以诱发肠套叠,使肠梗阻加重并出现绞窄征象。
(三) 临床表现
① 临床症状 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以脐周痛为主,疼痛时小儿哭闹不安。大多患儿伴有呕吐,吐胃内容物或黄绿色胆汁样物,有时吐出蛔虫,为重要诊断依据。蛔虫性肠梗阻不能缓解,可愈来愈严重,从不完全性转变为完全性肠梗阻。腹痛加剧而成为持续状态,出现严重的机体内环境紊乱,提示可能发生肠坏死以至肠穿孔。蛔虫团引起肠扭转是一种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表现,腹部突然发生异常剧烈的绞痛,伴有频繁呕吐,全身情况很快恶化,当肠管血运障碍或已达肠坏死程度时,可出现便血。
② 体格检查 早期多为轻度腹胀,触诊腹壁柔软。对诊断最为重要的是腹部触及一个或数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肿块多在脐周围,稍可活动。肿块表面高低不平,似条索样感觉,手指按压肿块可以变形或出现凹陷,一般无压痛。梗阻时间长、趋向完全或出现早期肠壁血运障碍,可表现出局限性压痛。蛔虫团一旦引起肠扭转可表现腹胀加重,通常可在下腹部触及很大的扭转蛔虫团块,伴压痛。肠穿孔病例均有明显的腹膜剌激症状,明显腹胀、腹肌强直并有压痛与肌紧张。
③ X线检查 腹立位平片显示梗阻近端肠管充气和多个阶梯状液平面,大多可见到条索状、斑点状或聚集成团的蛔虫阴影。如为完全性肠梗阻,液平面多而宽大,结肠、直肠内无气体。如合并肠穿孔,则可看到膈下游离气体。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① 诊断 蛔虫性肠梗阻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阵发性腹痛、呕吐的患儿腹部触及压之变形的蛔虫团块,结合腹立位X线平片大多可以确诊。根据肠梗阻时间、程度和是否合并肠扭转,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早期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可仅有轻度脱水和酸中毒。完全性肠梗阻、发生肠管血运障碍的病例,腹痛、呕吐等症状也随之加重,并逐渐出现腹胀、腹部压痛与肌紧张。蛔虫团引起肠扭转时,由于肠坏死迅速发生和毒素吸收,患儿情况异常危重。
患儿不良的卫生习惯、环境和曾经不当趋虫方法的病史也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② 鉴别诊断
肠套叠 多见于婴儿。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肿块多位于右上腹。蛔虫性肠梗阻多发生于3、4岁以上的儿童,多无血便,肿块多在脐周围,表面不平,有条索样感觉或压之变形,早期无压痛。必要时可通过钡或气灌肠检查鉴别。
肠结核、腹腔结核发生肠梗阻时,有时酷似蛔虫性肠梗阻。腹部也可触及肿块,但肿块可有多个,大小形态不一,质地较硬,可与具有特征性的蛔虫团块鉴别。肠结核、腹腔结核患儿以往多有腹痛、腹泻史或可追问到其它结核病史,全身情况不良。
蛔虫团引起的肠扭转应结合病史或蛔虫性肠梗阻的初期表现进行诊断。但有时只能诊断为急性绞窄性肠梗阻,或误诊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等。因为后两种疾病者也可以有腹部绞痛、肿块和便血等症状。有时仅在开腹探查时才能确定为蛔虫引起的肠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