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粘连性肠梗阻是指腹膜与肠管、肠管之间及肠管与腹腔脏器之间广泛粘连或由纤维束带形成而引起的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与腹部手术和腹腔感染有密切关系,是小儿比较常见的肠梗阻,约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20%~30%。
(二)病因
① 腹膜损伤
机械性损伤 手术操作粗暴造成浆膜层受损,术中过度牵拉肠管或手术临近结束时粗暴还纳肠管。肠管接触干燥纱布或暴露于干燥空气中时间过长。
细菌性炎症 手术时细菌污染腹腔,弥漫性、局限性腹膜炎或腹腔内器官炎症。
化学性损伤 如胃穿孔、胆囊穿孔或胰腺损伤等高酸、高碱及消化性酶都可以对腹膜造成强烈的化学性刺激,引起炎症反应,形成粘连。使用各种高浓度抗生素也可以引起化学性反应,而形成粘连。
② 异物存留 各种不吸收的缝线、纱布、各种引流物(胶管、引流条等),手套上的滑石粉,以及坏死组织的遗留,都可以成为粘连的核心。
③ 出血与血肿 手术中止血不完善,造成术后腹腔积血。血液的凝固与机化过程也就是粘连形成的过程。
④ 特异性体质 少数患儿皮肤切口产生瘢痕疙瘩,可能腹腔内脏器也易于发生粘连而不易被吸收。
⑤ 先天性疾病所致 如胎粪性腹膜炎、肠旋转不良、美克尔憩室等先天性疾病可由于束带或广泛粘连引起肠梗阻。
⑥ 肠梗阻的诱因寒冷刺激引起肠痉挛,饮食不当或暴饮暴食导致肠功能紊乱,某些胃肠动力药物(如新斯的明)可使肠蠕动亢进,以上均可能成为发生肠梗阻的诱因。
(三)病理
① 粘连的发生 腹膜受到任何刺激引起损伤后,最初表现为浆液性渗出,包含了纤维蛋白和纤维素的沉着,在肠管表面形成薄厚不均的脓苔,6~12小时内形成容易分开的纤维蛋白性粘连。如48小时内再次手术,仍然较易于钝性分离。
② 粘连的发展 在纤维蛋白性粘连的基础上生成胶原纤维,而形成纤维素性粘连。此粘连比较紧密,并开始形成血管网,手术分离比较困难、极易渗血。此时为腹膜受损伤后1周左右。
③ 粘连的吸收 首先为肠管的全粘连期,指两段肠管间广泛粘连。以后由于肠管蠕动、牵拉,粘连逐渐被吸收,肠管间出现松动,但仍不能分开,而形成膜式粘连,此时为手术后2~3周。1个月后粘连膜进一步受到牵拉和被吸收,形成多数缺损和空洞,使残余粘连膜形成粘连带。粘连带再进一被牵拉和吸收、变窄变厚成为索条粘连。以后,由于肠蠕动牵拉及进一步吸收,索条逐渐断开并被完全吸收至少需要1年或更长时间。
④ 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粘连吸收过程中,小肠多见、结肠罕见。索条粘连可压迫肠管或造成肠管吊角引起肠梗阻,重者可导致肠扭转或形成内疝,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称为绞窄性肠梗阻。索条粘连性肠梗阻可合并绞窄,而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因肠管间彼此粘连一般不会发生肠梗阻,更不易发生绞窄。
(四)临床表现与诊断
① 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或哭闹,逐渐加重,伴呕吐。初起可吐食物及黄绿水,病情进展的低位梗阻可吐粪便样物。逐渐停止排便排气。体格检查:根据呕吐程度和发病时间可逐渐出现脱水,双眼窝凹陷,皮肤失去弹性。根据梗阻部位可出现腹胀(高位梗阻可无腹胀或仅上腹胀)、肠型,听诊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早期腹部检查可无明显压痛点,不发热或低热。白细胞一般不增高。X线腹立位平片可见大小不等的阶梯状液平面伴结肠和直肠无气,即可确诊为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
② 不完全性机械性肠梗 在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之前可经历不完全性肠梗阻阶段,各种慢性肠梗阻也常表现为不完全、机械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但腹痛并不剧烈。常伴有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振、进食少、不太严重的呕吐等。病程长者患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体格检查:可出现腹部饱满、肠型、蠕动波及肠鸣音亢进。一般不发热,白细胞不高。X线腹立位平片也可以表现为梗阻近端肠管的扩张和阶梯状液平面,可能程度较轻。也有时与完全性肠梗阻相似,而结肠、直肠内存留少量气体。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常需钡餐确诊,表现为梗阻近端肠管扩张、蠕动增强,可有少量钡剂通过梗阻点。梗阻远端肠管窄缩。
③ 绞窄性肠梗阻 此类肠梗阻常由于索带粘连、腹内疝或肠扭转所致。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阵发性剧烈腹痛或哭闹。持续性呕吐,吐黄绿色物及粪便样物。迅速停止排便、排气。发病初期即可出现明显脱水、烦躁、口渴、面色苍白、口周发绀、脉数、血压正常或升高,为休克前期表现。当患儿出现呼吸困难、脉搏微弱或触不清,面色灰白,皮肤紫绀、发花则进入休克期。体格检查:腹胀、腹部压痛与肌紧张。常可触及界限不清的绞窄肠袢,伴局限性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增高和核左移。休克可掩盖腹胀、腹部压痛与肌紧张等腹部体征,应予以警惕,避免漏诊。X线腹立位平片可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和阶梯状液平面,还可能出现咖啡豆状孤立肠袢影,为绞窄性肠梗阻的特有征象。部分伴有局限性肠间隙增宽和腹胀、腹部密度增高等腹水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