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结肠直肠息肉

时间:2022-03-21   作者:小儿外科网   来源:Xewk.com   阅读:76   评论:0
结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病,也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关于小儿肠息肉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五种学说:(1)慢性炎症,患慢性结肠或直肠炎时,局部黏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及肉芽组织形成,腺管被阻塞,表皮、腺上皮及其下组织增生,而末梢腺管继发扩张,促使发生假性肠腺瘤;(2)慢性机械性刺激,坚硬的粪块、粪石、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性因素长期刺激直肠、结肠黏膜,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增生;(3)胚胎组织异位,有人根据组织学研究,认为小儿肠道息肉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但多数认为,病理上确凿的错构瘤少见;(4)病毒感染,有人认为,息肉的形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5)遗传因素,已被公认,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显性遗传病,至于单发或多发息肉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尚未被证实。

(一)临床表现

慢性便血是主要表现。大便反复带血,便血在排便将完成时,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鲜红的血迹,不与粪便混肴。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罕见因息肉脱落而大出血者。当息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息肉压迫的痕迹。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个别高位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拉肠壁而引起疼痛。有时因排便将低位或长蒂的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脱落、出血继发炎症、溃疡或坏死。患儿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仅个别高位息肉患儿便血和粪便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轻度贫血。

(二)诊断

结肠直肠息肉的诊断并不困难,对慢性便血的患儿,首先应想到息肉。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可借乙状结肠镜、肠镜检查或X线检查而确诊。

因息肉多位于直肠较低的部位,直肠指诊多能扪及活动度较大的有蒂息肉。小的无蒂息肉须与肠壁外肿大的淋巴结鉴别。一次直肠指诊阴性不能除外息肉,需在排便或灌肠后复查。

乙状结肠镜、肠镜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但可看到息肉,还可将其摘除。在放入镜筒时势必将肠壁向上推移,使其延伸,故息肉的实际高度应比镜下所见稍低。

X线检查对诊断高位息肉很有价值。用上述方法发现息肉,或摘除直肠下段的息肉后仍便血者,应进行钡灌肠检查。在检查前做清洁灌肠,清洁结肠内的粪便和气体,以免影响检查结果。钡灌肠时,息肉呈现充盈缺损影像。在钡剂排空后,再注入空气,可发现原充盈缺损部位呈结节状带钡剂影像。

 

上一篇:粘连性肠梗阻
下一篇:美克尔憩室
相关评论
小儿外科网:www.Xewk.com,关注儿童健康!
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童心,爱心,健康,明天!